古汉语和英语中的典型使动用法比较
一、引言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词类活用形式,指在一个动宾结构中,谓语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不是主语发出或具有的,而是由宾语发出或具有。其本质是以动宾式的形式蕴含了兼语式的内容,转换为现代汉语一般要补充上“使/让/令”等使役动词。
虽然几乎所有的古代汉语教材中都会详细讲解使动用法,但存在相当程度的模糊性与歧义性,有时甚至出现例句不符合定义的状况。为了统一标准,便于论述,我们首先提出几个基础性概念。(1) 使动原词:指使动活用前的词,还未带上临时的使动意义和词性,只具有惯常意义。(2) 使动化词:指已活用于使动结构中、具有使动意义和词性的词。(3) 使动化:使动原词转化为使动化词的过程。(4) 使动宾语:使动化词所接的宾语,是使役行为的对象。(5) 原初宾语:及物性的使动原词在使动化之前所带的宾语。
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核心概念——“典型使动用法”。使动结构“使动化词1(用下标1表示)+使动宾语”为“典型使动用法”,其需满足如下条件。
(1) 使动原词0(用下标0表示)只能是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2) 使动原词0要么使动化后形态不变,称之为“无标记使动”;要么使动化后词根(或词干)不变,仅仅变化词缀,我们称之为“有标记使动”。总之,变化只能词法是词法范畴的,而不能是句法范畴的,不能从一个词变为一个词组或句法结构。
(3) 当使动原词0为动词时,使动结构的意义只能是“令使动宾语发出动词0所代表的动作”。
(4) 当使动原词0为形容词时,使动结构的意义只能是“令使动宾语变得具有形容词0所描述的性质或状态”。
(5) 当使动原词0为名词时,使动结构的意义只能是“令使动宾语变成名词0所指代的事物”。
根据以上定义,古代汉语教材中的许多常见例子,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其为书,处则充栋宇, 出则汗牛马”的划线部分,并不属于“典型使动用法”,笔者在另一篇文章《古代汉语中的“泛使动用法”剖析》中将其归为“非典型使动用法”。下文所说的使动用法仅限于“典型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并不为古代汉语所独有,在英语中同样存在。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对语法结构、语言思维的深入认识,有助于古代汉语、对外汉语及外语的学习、教学与研究。下面笔者将通过详实的语例证明古汉语和英语中都广泛存在使动用法,并加以分析比较。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根据引言所述,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令使动宾语发出动词0所代表的动作”。使动化词与使役宾语之间不是直接的支配关系,而是一种使役关系。也就是说,宾语不是受事宾语,而是施事宾语,古代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这一现象。
(一) 古代汉语中的动词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很常见。大多数情况下使动原词0都为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化词1后,转变为及物动词,后接使动宾语,表示使役意义。
例1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来0”本为不及物动词,无标记使动化为“来1”后,表示“使之来”。
某些情况下,使役宾语可以省略,如:
例2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走0”原为不及物动词,义为“跑”,这里使动化并省略了使役宾语“之”,义为“使曹操军跑”。
少数情况下,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如:
例3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原词“饮0”为及物动词,义为“喝”,后面可接宾语“酒”。这里使动化为“饮1”,义为“让……喝”。其原初宾语“酒”置于使动宾语“赵盾”后面。
下面这种情况下,原宾语也可省略,如:
例4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
“见0”为及物动词,义为“拜见”,应接指人名词作宾语。上例中使动化为“见1”,省略了原初宾语“自己”。
(二) 英语中的动词使动用法
英语中同样存在使动用法,只是英语语法没有使用这一术语而已。英语中的使动用法相当普遍,反映出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某种相似性。先看几个不及物动词的例子。
例5 John walks his dog every day.
“walk0”是不及物动词,义为“走”,在这里活用为使动化词,可接宾语,“walks1 his dog”相当于“let his dog walk”,义为“使他的狗走”,即“遛狗”。
上一篇:辨义析字在古代汉语词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