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个重要的语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词类活用是学好古汉语的一个基础,而名词活用则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最常见的一种。名词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根据近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结构
(1)名词前有副词修饰,副词一般修饰动词或形容词,除判断句谓语外。但名词前如果有副词修饰,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1:君子不齿。—《师说》
名词活用为动词,译:君子们不屑一提。
例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名词活用为动词,译: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王。
(2)名词与能愿动词相结合(在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欲”“能”“可”等与之结合),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1: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活用为动词,译:左右的人想用兵器砍杀蔺相如。
例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名词“衣”活用为动词“穿”,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了。
(3)名词用“而”连接,组成并列结构,连词“而”一般连接动词、动词性词组,也连接形容词,但不连接名词,这是判断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的明显标志。
2 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作状语,是指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并不包括名词同介词结成介宾词组作补语的情况。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作状语,通常要与介词结合组成介宾词组充当状语。古代汉语普通名词可以直接用作状语。
①表示行为的状态。用作状语的名词,所称谓的事物常有某些行为特征,以这种行为特征来比喻描写被修饰的动作的行为状态。
例1: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信陵君传》
“蚕”是普通名词,直接用作“食”的状语。蚕的习性喜欢吃桑叶,用这种行为特征来比喻秦国侵蚀诸侯的方式,不是一举消灭,而是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侵蚀。
例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译:不大一会儿,其中的一条狼径直离开,另一条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的前面。
②表示行为的处所。这类名词有的本来具有表示行为的处所的意义,有的表示一种特定环境,实际上也就具有了表示处所的作用。
例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刺”是“当面讥讽”,译:群臣吏民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受上等奖赏。
③表示行为的凭依。用作状语的名词,表示行为所凭依的事物,这种事物有的是具体的,有的是抽象的。
例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是普通名词,用作“运”的状语,表示行为“运”赖以实现的工具,是具体的事物。译: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例2: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法”作“斩”的状语,表示行为的凭依,属抽象的事物。翻译时,要组成介宾词组,多译为“用……”。
(2)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这是古今汉语基本相同的,在这里只谈“日”“月”“岁”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的现象。
①“日”“月”“岁”单独用在动词前,表示行为的经常性,含有“每日”“每月”“每年”的意思。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智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日”单独用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情势逐渐发展,它的意思是“一天天”。
例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3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使动用法是见于客观实际的变化;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观看法,客观实际并不一定如此。
(1)名词旳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上一篇: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下一篇:烧酎,酎之言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