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异议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异议李家祥当今的不少古代汉语教科书和古代汉语语法丛书都说,在古代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以外的其它名词可以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连普通名词也可以直接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并以此作为古代汉语的一条特殊语法规律同现代汉语相区别,而向学生们专门讲授,专门介绍。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989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说:“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作为状语。”郭锡良先生、唐作藩先生等编的《古代汉语》(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亦说:“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也都可以用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常见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注意。”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修订本《古代汉语读本》(198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也说:“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而现代汉语(除成语外)这种用法都比较少。”并分别以下列例句作立法的(语法规律)依据:1.豕人立而啼。(见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编修订本《古代汉语读本》,以下简称“南本”;又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2.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见南本)。3.苻坚将向晋鼎,既已狼噬梁,又虎视淮阴矣(见南本)。4.狐呜呼日:“大楚兴,陈涉王”。(见南本)。5.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1及(见王本)。6.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见王本)。7.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见王本)。8.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见王本)。9.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见南本)。10.嫂蛇行匍伏(见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以下简称“郭本”)。11.子产治郑二十六年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见郭本)。12.张苍德陵王,……及苍贵,常父事王陵(见郭本)。13.少时,一狼去迳,其一犬坐于前(见郭本)。14.罴之状。被(报)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焉(见郭本)。上引诸句中其下标有“·”的“人、蚕、狼、虎、狐、犬、马、云、景、鸟、兽、兄、父、蛇、儿、父、犬、人”十八个词,不仅分别被所引三书列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而且也被其它语法书·54·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异议列为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典型例子。从而以之为据而立法。异之于现代汉语,授之于学生,宣之于读者。笔者先亦授之于教,览之于文,似觉此说有疑,但不见他说,至今亦如此。在此,本着古代汉语学科建设之目的,遵从古代汉语语法之实际,略书愚见于次,以之与同行及专家们商榷。在汉语中,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其动词谓语之前往往带有状语,而充当这一状语的词又往往是副词、介词、助动词和动词以及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一般地说来是不能直接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的。在现代汉语中,动词谓语之前的状语的使用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或用于表示比喻;或用于抒发情态;或用于说明原因;或用于介绍工具、使用材料;或用于表述方式;或用于表达目的等等,这些状语一般都不是由普通名词来充当的,如其必须用普通名词不可时,就用动宾词组或者介宾词组加“一样”或者加“地”、“似”来同动词谓语相配搭。如:“孩子们象青蛙一样地跳着。”“他用大碗喝水。”古代汉语的情况则与此不同,其所使用的方式总而归之。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动宾词组加“而”或加“以”与动词谓语相配搭来表示。如:A.触槐而死。(见《左·宣二年》)B.挟泰山以超北海。(见《孟子·梁惠王上》)上两句中的“触槐”、“挟泰山”都是动宾词组,分别在其后加“而”、加“以”后与动词谓语“死”和“超”相配搭,作动词谓语的状语。前者表示自杀的方式;后者表示“超北海”的方式。2.以介词结构作动词谓语的状语。如:A.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见《左·僖四年》)。B.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同上)此两句中的“以德”、“以此众”,都是介词结构(即介宾词组)分别作“绥”和“战”的状语。不过,此形式的宾语,有时不在介词“以”、之后,而在介词“以”之前,用倒装的形式来作L状语。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同上)这句中的“方城以”和“汉水以”,实际上是“以方城”,“以汉水”的倒装。这种用法,于古代汉语中甚多。如“劳师以袭远”。“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均见《左·僖三十二年》)等是也。3.用介宾词组省去宾语的方法来作动词。谓语的状语。如;A.太史书日:“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见《左·宣二年》)B.晋人归楚公子毂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莹。(见《左·成三年》)。以上两句之“以”的后面,从表面上看去,没有宾语。然而实际上,其后都有宾语。之”,不过将其省略去罢了。·4.以名词的动化(亦云名词用如动词)来作动词谓语的状语。关于这一条,便是本文与·L诸家商榷的中心。为了证明此条规律,现在先举三例加以说明。A.饥饭困眼全体懒,风餐露宿半生痴。(见宋范成大《石湖集·元日》)。B.昔日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见庾信《哀江南赋》)。C.今日海内安稳,无故移都,恐百姓惊动,糜沸蚁聚而乱。(见《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晋华峤《汉书》)。 oj1993年第4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5·以上三句中的“风”、“露”、“虎”、“龙”、“麇”、“蚁”六个词,都分别是其后动词的状语,且在通常情况下,都是普通名词。然而在上述三个例句中,它们都不是以其原名词的身份来作状语的——而是先动化后再作状语。它们在上述三句中的意思分别为:“在露中”、“在风里”、“像虎”、“像龙”、“像麇”、“像蚁”诸家所谓名词作状语之说所举之例,均与此相同。试看前引14例之“人”、“蚕”、“狼”、“虎”、“狐”、“犬”、“马”、“云”、“景”、“鸟”、“兽”、“兄”、“父”、“蛇”、“儿”、“犬”、“人”17个词,分别为其后动词之状语。但是,都不是以名词的形式来充当状语,而是先动化再作状语的。其动化后的意思分别为“像人”(有竖起来之意)、“学狐”、“像狗蹬”和“像狗”、“像云聚”、“像影随”、“像鸟飞”、“像兽逃”、“像尊兄”、“像尊父”、“像蛇爬”、“像小孩”——全是名词的动化。所以,不能再视之为名词作状语,只能视之为名词用如动词后状语谓之。所谓名词作状语,应当以不改变原词词性而言。既然所举名词作状语之例中的名词词性已发生了变化(从名词变成了动词),就不能再视其是名词作状语了。这同以他词为动词谓语之状语而不改变词性是同样的道理。例如:“子路拱而立”、“咏而归”、“叹而言日”、“无边落木箫箫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五个句子中,作状语的词有五个。即“拱”、“咏”、“叹”、“萧萧”、“滚滚”、其中,前三者为动词,后两者为形容词,它们分别作了其后动词谓语之状语,然而,其各自的词性没有改变。所以,我们才说它们是动词作状语和形容词作状语。如果它们的词性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亦可说它们不是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了。把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视为动化之后而为其后动词之状语的提法,之所以认定它正确和科学,我们还可以将其与名词用如动词之后译成现代汉语形式相比较面得之。古代汉语中的名词用如动词,译成现代汉语,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将用如动词的名词译成一个相应的动词。A.名词用如动词句:“左右欲刃相如”。(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中的“刃”是名词用如动词,可以译之为“杀”或“刺杀”。B.名词用如动词作状语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句中的“蚕”,持名词作状语之说者,认为是名词作状语——笔者认为是名词用如动词之后作状语,可译成“灭”(此“灭”有“渐灭”、“侵灭”之意)。因为A与B译后之形式相同,故而B当是名词用如动词后作状语。2.将用如动词的名词译成一个动宾语词组。A.名词用如动词句:许子冠乎?(见《孟子·滕文公下》)。此旬之“冠”,是名词用如动词,可以译为:“戴冠”。.B.名词用如动词作状语句:狐呜呼日..“o o o…”此句之“狐”,持名词作状语之说者,认为是名词作状语;笔者认为是名阋用如动词作状语。可以译为“学狐”。译后所得形式与A句相同,亦故认为是名词用如动词作状语,非名词直接作状语。3.将用如动词的名词译成一个偏正词组。A.名词用如动词句:·56·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异议公子怒,欲鞭之。(见《左·僖二十三年》)此句中之“鞭”,是名词用如动词,可以译成“用鞭打”或“用鞭抽”。B.名词用如动词作状语句:天下云集而响应。此句中之“云”,持名词作状语说者,认为是名词作状语;笔者认为是名词用如动词作状语。可译成“像云聚”、“像云涌”。译后之形式与A句相同,故亦当是名词用如动词而后再作状语,非为名词直接作状语。此举比较而译之例句,仅为持名词作状语之说者所举之三句。事实上,其余十一句以及其它所举为名词作状语之例句,都能用以上译三种形式而译之。由此足见,所谓名词作状语之说不可信——应当是名词用如动词作状语才符合古汉语名词用如动词的规律。这里,还应当指出的是:周秉均先生在其所编著的《古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中虽然也持名词作状语之说,但是,周先生不可否认地说:“古代汉语的名词往往用作状语。这样使用,在它的前边,便隐含有动词或介词。因此,和一般状语不同。”并列举“‘权使’等于说‘以权使’,‘虏使’等于说‘以虏道使’。‘兄事’等于说‘以兄礼事’,‘六畜葬’等于说‘以六畜之法葬’,‘庸臣遇’等于说‘以庸臣遇’。这种用法实际上等于介宾结构作状语。其周先生在这里所说的“和一般状语有所不同”、“前边便隐含有动词或介词”,“这种用法实际上等于介宾结构作状语”——这实质上已经构成了动词前面作状语的名词被活用为动词的条件了。所谓“隐含有动词”,实际上就是名词用如动词;所谓“隐含有介词”,实际上也就是名词用如动词的另外一种形式。因为汉语中的介词,有许多往往开始都是以动词的身份出现,随着语言的发展,有的演化为介词,有的被借用为介词。即使到今天,有的介词还处于发展中。因此,此时为介词,彼时为动词的现象还存在。例如:“以”,它开始时是动词。许氏《说文》云:“以,用也。”段注云:“用者,可施行也。凡以字,皆此训。”又云;“以,主乎行。”由此可知“以”古代是一个动词。如“以尔车来”(《诗·卫·氓》)的“以”就可译为“推”或“拉”或“驾”,可见是动词。“以”到今天,亦兼有介词和动词的词性。如:“以攻为守”的“以”是介词,但是“以卵击石”的“以”则是动词——所谓“隐含有介词”和“介宾结构作状语”,实际上是用如动词作状语的名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形式之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古代汉语中,所谓普通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的规律是不存在的。持名词作状语者所举之例,从形式上看,似乎真的是名词作状语。然而,就本质而言,并非为名词作状语,而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所作的状语。因此,与其说“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倒不如说: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只要不是主语或宾语的,就应该认为是名词用如动词而后充当其后动词之状语,更为符合古汉语实词活用的语法规律。本文责任编辑:从余
上一篇:中级汉语综合教材语法教学模式考察及反思
下一篇:没有了